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9|回复: 0

细读《道德经》第二十六章,如何理解“重为轻根”?

[复制链接]

28

主题

0

回帖

86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86
发表于 2023-9-7 16:15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【原文】①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②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,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?③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【意译】①(对于统治者来说,)以天下为重是以天下为轻的根本,内心清静是欲望躁动的主宰。②圣人明白这样的道理,虽然终日出行时总有豪华的辎车可乘,(却不被自身物欲所羁绊,)就像燕子不留恋漂亮的楼观那样,超然于物欲之外。怎么万乘之主(不明白这样的道理,)以自身为重而轻视天下(以至于无法复归于不自生之清静)呢?③可见,“以天下为轻”行事,意味着已然失去了“以天下为重”的根本;以“欲望之躁”应事,意味着已然失去了“不自生之静”的主宰。【细读导语】1、本章的中心思想是,统治者要明白“重为轻根、静为躁君”的道理,做到“以天下为重”让自己复归于不自生之清静。2、要把“轻重”“躁静”,放在二元认知模式里来理解。“轻重”是认知某一利益整体性的“所轻视的、所重视的”二元,“躁静”是认知自我心灵状态的“躁动、清静”二元。3、我看很多人把“轻、重”理解为“轻率、稳重”,这是不对的!要知道,如果对统治者谈这种低层级的问题,正是老子所批评的。4、“重为轻根”与“静为躁君”是完全相应和紧密联系的;而且,这两组句子的论述涉及了前面提过的“两条道理和两条论述路线”。如何理解?这是本章的难点。弄明白了,才是真正的融会贯通。【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】我的翻译是:(对统治者来说,)以天下为重是以天下为轻的根本,内心清静是欲望躁动的主宰。1、“重为轻根”。①重和轻,原本指的是份量上的重和轻。“重为轻根”,直接的意思是,重者为下、轻者居上,轻以重为根基。依据书中“重死、轻死、以身轻天下”的说法,可以把“重、轻”分别理解为“重视”和“轻视”的意思。这里具体指的是“所重视的”和“所轻视的”,表达的是做事的出发点及相应的目的性,是否契合于“事情的公益性质”,即“该事情之道”。要特别注意的是,说哪个是“根”,其实就是在比较;既然是比较,那“所轻、所重”的对象一定是同一个事物里的二元!不要忘了二元认知模式,类似的表述有,“贵以贱为本、高以下为基”。②从二元认知模式来看,个体统治者有两种“重为轻根”。第一种,以自身为重和以自身为轻,是“自身利益”整体性里的二元,前者是后者的“根”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,个体统治者陷在偏颇的自我认知里,以为“自身(有)”就是自己的全部,因而“自私、有身”,继而“以自身为重”。这是老子极力批判的。第二种,以天下为重和以天下为轻,是“天下利益”整体性里的二元,前者是后者的“根”。个体统治者能这样做的原因,是其升华了自己的认知,体认到“自己”是“有(自身)和无(天下)”的整体,“天下”也是“自己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为“天下”付出是生命价值的体现,在“天下”得以长久保全是自己的关切,因而能从根本上做到“以天下为重”。这样就跟“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”的道理、以及“对治自私”的论述路线对上号了(参阅细读第十三章)。所以,“重为轻根”是特指第二种情形。③之前说过,二元认知模式的运用公式是“知其白守其黑”,这里以“轻重”二元套入,就是“知其重守其轻”。其中,“知其重”是“守其轻”的前提和基础,就是“重为轻根”的内涵。有人可能要问,切实地“以天下为重”,是“知其重”,这好理解;而“以天下为轻”怎么能“守”呢?大家可以看回细读第十三章说的,【“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”是对自私(认知)的升华。修道的统治者体认到“整体的自己”包含了“有(自身)”和“无(天下)”,从而把“爱自身”扩展到“爱天下”,并为天下无私地付出,体现为“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”。】其中,“爱自身”和“侯王得一”,就是“以自身为重”,是相应的“以天下为轻”。所谓“守其轻”,就是把“爱自身”转化为实际行动,时刻提升和优化自身各方面的条件(有),去服务天下(无)。如果做不到体现“有之以为利”的“守其轻”,那与“无之以为用”相应的“知其重”就是空谈。如果“守其轻”不以“知其重”为前提,就会陷入到前面提到的第一种情形,以自身为重。④老子说,“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”这是统治者升华对自身的认知之后践行“重为轻根”的正向效果。另外,老子说,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。”还说,“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……今舍后且先,死矣!”这两句话说的是,做事轻重倒置的严重后果。2、“静为躁君”。①静和躁,指做事时的清静心态和躁动心态,表达的是主体安放自身欲望时相应的内心状态。“静”,老子在第十六章是特别做了定义的:“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”意思是,万物生长回归于根本之处,叫做“静”;这个“静”的实质是,个体之物复归到了生命的根本之处。而这个“生命的根本之处”又是什么呢?就是“不自生”。因为“不自生故能长生”!个体之物如果一直为自身欲望而自生,做不到“复归”,就会“反”到底,乃至质变成“不道”之物,结果是“不道早已”。简言之,“静”就是领悟到“不自生”的生命真谛时的清静心态。“躁”,是做事时受自身欲望驱动而出现的,严重时表现为:见可欲之“心乱”,驰骋畋猎之“心发狂”,贪恋五色、五音、五味的内心,充盈“甚奢泰”欲望时的内心,“狎其所居和厌其所生”时的内心,等等。②上面是把“静”和“躁”分开来说的,老子这里说“静为躁君”,其实按二元认知模式来理解,才贴切。“静、躁”是个人自我心灵状态整体性认知里的二元,运用起来就是“知其静守其躁”。其中,“知其静”是“守其躁”的前提和基础,就是“静为躁君”的内涵。同样的,怎么能“守其躁”呢?大家可以看回细读第十三章说的,【“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。”是对个人欲望的升华。修道的统治者领悟了“不自生”的道理,从而把“珍贵自己的身体、名声、地位、形象等以图享受”转为“以更优越的自身条件为天下积极服务”。】其中,“珍贵自己的身体、名声、地位、形象等以图享受”就是与“自生”相应的“躁”。所谓“守其躁”,就是在“知其静”的前提下,以旺盛的欲望动力提升自身,以更优越的条件去服务天下。这是走“对治和升华欲望”的论述路线,最终契合于“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”的道理。如果做不到体现“有之以为利”的“守其躁”,那与“无之以为用”相应的“知其静”就是空谈。如果“守其躁”不以“知其静”为前提,那就是“甚奢泰”欲望驱动的妄作了。注意,在这个二元认知模式里,在“静”的主宰下,是要守住“躁”的,唯其如此,个体才有强盛的生命动力。这是老子最为积极智慧的论述。老子的“二元”,不是用来相互转化的,而是要做到“知其一元守其另一元”,以期从整体上收获由坏转好的结果。3、重要的是:“重为轻根”与“静为躁君”,它们的内在是完全相应的。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做到了以天下为“重”,等同于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,就是做到了“不自生”,从而获得回归生命根本之“静”,人生过程中,种种负能量随之被清除干净。这样结合起来,所依事情之道与所秉之生命本质,在同一个主体上完全融合了,这就是老子所言的“道者”的境界。4、很多人不仅没有二元认知模式的解读思路,对“静”的理解也仅仅止于“空洞无着落的清静”而已。什么是“有着落的清静”?“静”是“归根、复命之静”,是升华了欲望以“不自生”为实质的“清静”!不是一般的平静、虚静,更不是超然出世的玄乎之静。【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,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】我的翻译是:圣人明白这样的道理,虽然终日出行时总有豪华的辎车可乘,(却不被自身物欲所羁绊,)就像燕子不留恋漂亮的楼观那样,超然于物欲之外。1、“辎重”有两个意思,一是军队的物资;二是“有衣车也”,即外面罩有车篷、布帘的厚重车子。这里应该是第二个意思。“行不离辎重”,不是带着辎重在身上,而是说出行时总有豪车可乘,意味着物质条件极好。“荣观”,指漂亮的楼观,是燕子筑巢的地方。2、这个整句说的是,圣人不为自身物欲所羁绊,超然于物欲外之外。其中,套着两个比拟的例子,一个是,得道之人在欲念上以诸如豪华辎车的物质条件为“轻”,相应地是以更大的作为为“重”。同样的,燕子并不留恋漂亮的楼观(轻),超然地飞翔于天空之中(重)。【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?】我的翻译是:怎么万乘之主(不明白这样的道理,)以自身为重而轻视天下(以至于无法复归于不自生之清静)呢?1、“万乘之主”,就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,即大国的统治者。由此可知,老子有其精准的目标读者,就是大国的统治者。2、“以身轻天下”,就是“以自身为重”,相应地,就是“以天下为轻”。它对应的是前面提到的第一种“重为轻根”,即“以自身为重”是“以自身为轻”的根本。这是失道者的二元认知模式,老子有更简短的表述,就是“有身”。第十三章说,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。”因而,这种关于自身利益的二元认知下的“重为轻根”,是不可取的。3、我在意译里加上了“以至于无法复归于不自生之清静”,是为了表明两组二元属性的内在联系。【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】我的翻译是:可见,“以天下为轻”行事,意味着已然失去了“以天下为重”的根本;以“欲望之躁”应事,意味着已然失去了“不自生之静”的主宰。先看流行的翻译,“轻率就失去了根基,躁动就必然丧失主宰。”要特别注意!先不说“轻”之误解,这样直译,把老子的因果逻辑颠倒了!老子的因果逻辑是什么?大家看,第十八章说,“大道废,有仁义。”第三十八章说,“失德而后仁。”很明显,老子的逻辑是:“失道失德”是因,“有仁义”是果。如果按流行翻译的逻辑,相关的表述就是,“因有仁义而失道失德”、“因轻而失本,因躁而失君。”听起来好像没错,但当要去解决问题的时候,就会以为把“仁义”、“轻”、“躁”这些所谓的“因”去掉就完事了。殊不知,这是本末倒置的主张和不究竟的做法!看回我的翻译,用“意味着”三个字紧扣老子的因果本意,表明“失本、失君”是因!“轻、躁”是分别对应的果!要究竟地解决问题,就要从“因”上对治“失本、失君”,进而找到有问题的欲望和认知那里去,这才是老子要宣导的核心要义:凡事做到“无知无欲”,因而清静无为,就不会“轻”也不会“躁”。【细读后语】本来,我以为“重为轻根”在议题上是不难理解的,但我手头有六本关于《道德经》的书,全部把“重为轻根”理解为,老子在谈“稳重与轻率”的问题,有的就翻译为,“稳重是轻率的根本。”这很出乎我的意料,因而有一些话还要说一说。老子“道德”五千言,所谈论的核心要义并不多,就那么几个话题和几种论述,在书里变换着角度和说法反复出现而已,单言孤论,几乎没有。于是,我们可以在“解读纲领”的统摄下,以字词、章节和全书的合力效应,去尽量接近老子的本意。1、看老子对“轻、重”的用法。第八十章说,“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”第七十五章说,“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”最重要的是,本章就有说到,“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?”可见,“重”是重视,“轻”是轻视!2、“重”什么?“轻”什么?就前者来说,是“重”类似礼仪中的“唯呵”之别和仁义规范下的“善恶”之分吗?当然不是。因为这些“失道失德”之后讲求的东西正是老子所批评的。比附来看,老子不会向统治者宣讲“稳重比轻率好”这样低阶的道理。当然,这只是一种“弱证明”。而“强证明”是老子的诸多核心论述,比如,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;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”“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”“后其身而身先、外其身而身存。”“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”“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”等等,结合本章“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”的说法,足以强烈地说明,老子是基于统治者的长久保全来谈“重天下”与“轻天下”的关系的!3、老子以其独有的二元认知模式告诉修道的侯王,要做到“知其重守其轻”。其中,“知其重”是“守其轻”的前提和基础。这就是“重为轻根”的内涵。4、由“重为轻根”深入去看,老子的思想是高妙的,以对治“私”达至公私兼顾起步,然后以升华“私”消融公私之别为至境;圣人的智慧是圆融的,在“重天下”的前提下,“轻天下”即相应的“重自己”是可以的,也是必须的,修道者要时刻提升自身,以更优越的条件为天下服务。这样的主张合情、合理、合道。在“重为轻根”里,如果我们以为老子的主张,是持“重”去“轻”,那是我们不懂老子的二元认知模式,不明白“知其重守其轻”的深义,因而触摸不到老子的提升自身条件、强盛个体生命力的积极主张。如果我们以为老子谈的是“稳重与轻率”的议题,那就是典型的“以俗解老”,过于简单肤浅了。表面看,《道德经》备受推崇。然而,就在我眼前的这六本书里,老子是寂寞的,怪不得圣人早就感叹说,“知我者希。”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